文明聚硬核 幸福看相城
60年的奋斗,栉风沐雨;60年的发展,硕果累累。文明,成就了今日相城最美的风景。
多年来,我市始终坚持“两手抓,两手都要硬”,在发展经济的同时,从不放松精神文明建设,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,全面提升全域文明程度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市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为工作中心,坚持举旗帜、聚民心、育新人、兴文化、展形象,认真贯彻落实中央、省、市文明委工作部署,常态创建更加精细、文明风尚更加彰显、“好人淮北”更加温暖、志愿品牌更加响亮,开启了新时代文明创建的崭新篇章。
常态长效抓创建
文明新风满城香
2017年11月14日,是淮北这座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。这一天,中央文明委公布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名单,淮北市以全国第三、安徽第一的名次,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,全市人民实现了期盼22年的创城梦。11月17日,市委书记黄晓武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,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,代表全市人民上台领取了全国文明城市奖牌。2020年11月20日,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。我市经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,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“两连冠”。
回首望去,从1995年起,淮北开启创建文明城市之路,市委、市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“一把手工程”来抓,将文明创建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,成立由市委书记、市长任市文明委主任,市委常委和副市长任副主任的高规格组织架构,并设立常务班子每月专题调度,严格落实“四级包保责任制”,签订责任书,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。印发《淮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操作手册》等操作性文件,将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》指标细化,明确时间节点,逐项包保到人。市文明委与各县区分别签订文明创建目标责任书,组织开展各级文明单位与村镇、社区结对共建,并构建了地矿共建联席平台,形成了全市一致抓创建、凝心聚力促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翻开《淮北日报》或是打开淮北文明网,各级领导干部“行走淮北”督查文明创建工作的消息频频可见。通过“行走淮北”,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薄弱环节、第一时间响应群众诉求、第一时间解决创建难题,为打造文明之城、建设绿金淮北奠定坚实基础。
俗话说,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。文明创建正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进而推动城市各个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。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》是文明创建工作的最高标准,为了确保各项创建工作对标达标,我市不断创新督查方式,将结对共建城市模拟测评、县区互查、“行走淮北”等多种督查方式有机结合,及时发现问题、整改问题,切实通过文明创建推动城市发展和完善。
自新一轮创建工作开展以来,市委、市政府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,全面提升全域文明程度。市委书记、市文明委主任黄晓武指出:“立足新的起点,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的理念,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水平,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全国文明城市,为建设中国碳谷·绿金淮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!”
在“双高”目标的引领下,我市建立健全常态化、长效化两个机制,建立“抓巩固、防反弹、促提升”督查工作机制,确保区县创建主阵地不滑坡;健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,确保部门创建主力军不松劲;开展文明创建“六大提升行动”,确保主攻战不掉链;相继出台《淮北市养犬管理办法》《淮北市燃放烟花爆竹管理办法》《淮北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》,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。
2018年,我市召开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,印发《淮北市2018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》等“1+3”指导性文件,坚持每月开展 “抓巩固、防反弹、促提升”专题督查,制作发布2部暗访专题片,督查整改问题1845件。认真落实全省结对共建要求,赴阜阳开展5次年度共建活动。先后有4个省级考察团和12个省份的26个市级考察团来淮考察。市文明办参加了长三角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研讨会,交流了创建工作经验,扩大了淮北城市影响。
2019年,制定下发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(地级市2019年版)操作手册任务分解》《全国文明城市实地测评操作细则》等指导性文件7个,开展全市集中培训1次,分类分众培训8次。组织市文明委领导“行走淮北”13次,针对省文明办2018年度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反馈的41个以及暗访拍摄的89个问题,逐一整改,举一反三,全面查漏补缺。召开淮北市精神文明建设联席会议11次,会前采取“行走淮北”专项督查、会上对文明创建和智慧城管交办问题进行双通报和双排名方式,加大问题整改力度。发现问题1300余个,整改1250余个,整改率95%以上。
2020年,市委、市政府、市文明委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高度重视,市财政专门列支5000万元用于支持三区文明创建工作。按照全国、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文明办主任会议部署,先后召开市文明委全会、全市动员大会和推进大会,聚焦服务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这条主线,围绕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这个目标,对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,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公益宣传、基础设施和环境秩序、交通秩序、窗口服务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、公共文化服务6大专项提升行动,努力使文明创建更具安徽特色、淮北特点。市委书记黄晓武、市长覃卫国等市文明委领导高频次开展“行走淮北”督查,解决一批社会关注、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,在全市上下形成了“男女老少齐上阵,大街小巷忙创建”的生动局面。
打造文化新亮点
构筑精神新高地
在记录建市以来沧桑巨变的市城市展示馆和历史档案馆南广场,新“相王建城”雕塑近日正式建成,继续向人们讲述着“相土烈烈,海外有截”。
25年来,这座城市的决策者们将文明创建的接力棒传递下去。 25年,在文化的滋养和浸润中,淮北一直在文明追梦,一直在以文化人、以文化城!
相土大地,历史悠久,文化璀璨。雕塑《相王建城》讲述的是公元前21世纪商汤十一世祖相土由商丘东迁于此建城的故事。浩荡数千年,这块土地从来不乏古迹遗存,荟萃人文,历史上先后涌现出颛孙子张、蹇叔、桓谭、嵇康、刘伶等先贤圣哲和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等,现存临涣古城墙、汉画像石、隋唐古运河柳孜遗址、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众多历史遗迹。
于历史长河中缓缓走来的,还有一批经受岁月考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:淮北花鼓戏、临涣唢呐、殷派面塑、临涣茶饮习俗、张氏剪纸……传承、保护、延续,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。
近年来,我市依托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,精心保护文化遗存,修复古民居、古街道,给历史文化名人安“家”。一个个社区、一条条老旧街巷、一幢幢楼栋或散发人文气韵,或具深厚文化底蕴,让人不由放慢脚步细细品味。独特的文化资源已升华为一种凝聚正能量、提振精气神的强大力量,潜移默化地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,深度滋养城市文明。
一张张照片、一幅幅文献、一件件实物……国庆假期,位于淮北平原的小李家红色博物馆里,游人们观看着浮雕、沙盘、实物和图片,重温淮海战役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战争背后的故事,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。
陈毅元帅曾说,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。这一点,在淮北大地上表现得更为突出。据统计,淮海战役期间,淮北地区共支援粮食近1700万斤、柴草3800多万斤、军鞋33.64万双、大车2.4万辆、土布3.2万尺、牲畜6.48万头;组织担架1.8万副,支前群众40余万人……这一组数据的背后,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。
岁月流逝,历史走过的足迹不会磨灭;时代变迁,淮海战役的精神永放光芒。60年来,淮北人民传承发扬淮海战役“小推车”精神和“三全”精神,胸怀“为祖国献能源”的豪情壮志,在共和国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。
“人口不多好人多,面积不大贡献大”。步入新时代,我们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以好人文化、孝道文化、红色文化等滋养城市文明,厚植道德实践“沃土”,把争当“中国好人”当成一项永不落幕的道德工程。如今,这座220万人口的小城,上榜“中国好人”的人数多达165名。
近年来,我市积极贯彻落实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》和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》,成功承办了安徽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进校园活动,每年组织中国好人开展“绿金淮北一日行”活动,设计制作“好人长廊”“相德益彰”等固定宣传阵地,组织全市道德模范、抗疫英雄专题展览,创造演出了以好人事迹为题材的淮北梆子戏《生命因你而精彩》,在全市掀起了学习道德模范、争做时代新人的热潮。
以德润城,德耀相城。在打造“好人淮北”的过程中,每个人都是一个“反应堆”,每个人都是拥有善举的“你我他”。淮北的好人品牌越擦越亮,好人效应不断放大,“好人文化”浸润着相城大地,让这片土地绽放出绚丽的文明之花。
初心不改惠民生
谱好群众幸福曲
采煤沉陷区脱胎换骨,蝶变为风景秀美的景区;老旧小区容光焕发,由基础设施建设的“短板”,转变为宜居温馨的家园;主动减速、停车礼让行人的机动车越来越多,小小的斑马线,成了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舞台;农村地区日新月异,美丽乡村宛如一张铺开的画卷,让人流连忘返……
回首创建之初,淮北城市规模不大,基础设施薄弱,“一二三马路、半天走全城”,农村则呈现“垃圾靠风刮、污水靠蒸发”的落后状况。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,我市城市框架更大了、功能完善了、道路畅通了,城市管理更加有序、办事更加便利,优美环境、优良秩序、优质服务、优雅生活成为淮北鲜明特征。
特别是近年来,老城改造力度不断加大,东部新城、南部次中心、高铁新区建设高标准推进;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国领先,网上办事、指尖生活成为常态;拆迁改造棚户区10.45万套,30多万群众蜗居变安居;整治老旧小区156个、背街小巷62条,建成公园、游园28个;全面接轨“高铁时代”,融入全国高铁网,新建横跨中湖的创新大道,成为淮北最美的景观大道;四季榴园、长寿南山等美丽乡村不断涌现、特色彰显。
如今,淮北宜人宜居宜业宜游,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,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高于户籍人口8.3万人,连续6年保持人口净流入。
全民创建,创建为民。文明城市创建走过的每一步都与人民福祉紧密相连!
“要把文明创建当作一项永不落幕的民生工程”“要把文明创建变成保障改善民生的过程”“继续坚持创城为民、创城惠民、创城靠民、创城育民的理念,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”……
历届市领导在不同场合对于文明创建工作的诠释,生动解答了“创建为什么”:为了让淮北成为最具幸福感、最有亲和力的城市,为了让淮北人民拥有更优质的教育、更稳定的就业、更满意的收入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、更优美的生活环境。
群众关心什么、民心指向什么,全市的重点工作就落实什么、推动什么。历届市委、市政府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、一年接着一年干,多谋民生之利,多解民生之忧,让广大群众在文明创建中分享家乡巨变的快乐,沐浴文明的惠泽。
“政府拿钱来改造我们的小区,这真是为民造福的大好事。”在相山区曲阳街道相山家园小区,谈起小区改造的事情,居民程玉珍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“我和儿子一家在这个小区已经住了好几年了。自从有了小孙子,我经常带他到这个广场上玩。”程玉珍说,“前两年,广场上的地砖有些破损,通行不太方便。现在经过维修整治,小区环境大变样,我们在这里生活更舒适、更安心了。”
老旧小区的变化,是我市在文明城市建设中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我市通过文明城市创建这个载体和抓手,使创建过程成为解决城市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的过程,成为推动城市文明程度整体提高的过程,成为造福百姓的过程。
你拣垃圾,我擦路牌,他清扫路面……市银辉志愿服务队80余名退休老干部志愿者走上街头,开展“同心共建文明城、文明实践我先行”主题志愿服务活动,充分发挥老党员余热,争当“创城”的实践者、宣传者、督导者。
随着文明城市创建渐入民心,从生活中每个市民的一言一行到各种创建活动,人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其中,志愿服务和慈善活动越来越多。
凡是过往,皆为序章。立足新时代、开启新征程,淮北将继续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,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把握举旗帜、聚民心、育新人、兴文化、展形象的使命任务,聚焦服务决胜全面小康、决战脱贫攻坚工作主线,着力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。
文章来源:淮北日报
安徽省相山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
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